風機的快速發展,帶你看看背后不一樣的風機故事
瀏覽:2055 發布日期:2019-04-24 01:36
伴隨早期風機的快速發展、優勢風資源區大規模開發,“三北”地區成為我國風機產業的興起之源,同時也發展成了棄風限電重災區。在這樣的情況下,風場若想再提質增效,就對項目業主和整機設備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棄風“老大哥”——新疆地區,國華景峽南風機場于2018年卻成功持續刷新數據紀錄,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提質增效成績單。
國華景峽南風機場于2016年12月并網投運。2017年,在北方6省棄風限電的大環境下,風場全年累計發電量約10.82億千瓦時,超過項目目標發電量7000萬千瓦時。2018年,在新疆地區平均棄風20%的情況下,面對6.13米/秒的年平均風速,該風場300臺機組全年發電量達13.32億千瓦時,超過項目目標發電量3.32億千瓦時;年利用小時數2220h,平均可利用率達99.54%。
風機場取得如此漂亮的運行數據,離不開項目業主和整機商雙方的支持與努力。跟隨《風能》雜志主辦的“最美風機場”活動,風力發電網有機會走進這家風機場,和大家分享其背后不一樣的風機“故事”。
不畏艱難 迎難而上
• 短短13天調試并網 克服行業性難題
新疆處于我國西北地區,放眼望去、一片廣袤天地。在去往風機場的途中,便可以看到連霍高速(G30國道)兩側的戈壁灘上,一排排風機屹立于天地之間。據官方資料顯示,國華景峽南風機場項目采用300臺單機容量為2MW的中國海裝HZ111/2000L型風力發電機組。
2015年9月,項目開啟吊裝工作;2016年10月,吊裝全面完工;2016年12月12日,風場調試工作正式展開。值得一提的是,從2016年12月12日至同年12月24日,300臺機組的調試全部完畢,僅用時13天!這將業內的調試效率提到新高度,并且在規模以及質量等方面打破了國內多項風機記錄。
重慶海裝風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新疆事業部客戶經理練冬指出,如此高效,離不開“人機料法環”的五大保障,即優秀的團隊、可靠的主機、完備的物資、規范的標準以及以遠程專家系統為代表的全流程技術支持保障。在調試時,大概配備了70余名中國海裝運維人員,嚴格堅持“四保”:保安全、保質量、保數量、保計劃。在當時沒有免爬器的條件下,海裝運維人員全部“裸爬”風機,加水防凍時最高甚至一個人一天爬24臺機組。
而中國海裝300臺HZ111/2000L型風機性能也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這款機型在接入電網系統時表現出很高的穩定性。自風機產業發展以來,陸上風機機組規模化并網發電引發的次同步振蕩問題嚴重威脅到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新疆國華景峽南風機場作為目前國內單期規模最大的風機項目,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此類問題。“它屬于行業性難題,而我們的機組在2017年的一次與電網次同步振蕩現象的偶然對抗中,全面抑制振蕩,實現持續穩定發電。”練冬指出。
由此可見,中國海裝在2年前就已成功克服大規模裝機下的次同步振蕩問題,并在其他風場進行推廣應用。2018年9月,在同樣位于哈密的三塘湖風機場,同樣是中國海裝的2兆瓦風機機組全部抵擋住地區電網的次同步振蕩“襲擊”,標志著其全面掌握抑制電網振蕩的技術。
影響風機場經濟效益的因素主要有風能資源、前期選址、機組選型......眾所周知,新疆屬于我國I類風能資源區,風場所在區域2018年年平均風速達到6.13m/s,在不考慮風資源的情況下,位置選好了,機型選好了,風機場才能發更多的電,從而達到優質運營效益。
中國海裝HZ111/2000L型風機葉片長111米,為雙饋性風機機組,在采風和穩定發電量方面具有直接優勢。且從吊裝到現場調試以來,完成了高速制動前的彈簧片、到風速風向線的改變,以及調試過程中變頻器、齒輪箱為避免后期漏油等二十多項技改,面對新疆夏季高溫、冬季低溫也各自有不同的設計,這些都保證了機組提升其安全穩定性。
再好的機組,也需要后期良好的運維來延續其性能,目前國華景峽南風機場還處于三年質保期內,由中國海裝團隊負責全生命周期運維,做到了24小時響應。業主方也積極大力配合,每個事業部都配有一級庫房、二級庫房提供備品備件;在特殊時段有要求的話,業主也會安排人手和海裝團隊共同值班。記者參觀時恰逢風機場機組標準化建設時期,風場的安全警示、重新劃線、標識牌等安全運維方面工作都在進一步加強中。
國華(哈密)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國忠在和記者交談中也表示,“發電量提升無非三方面,一是風資源,二是設備性能,三是項目管理。中國海裝作為軍工央企,表現出來的技術實力和風機設備性能確實不錯,300臺機組 13天之內就全部完成了并網調試,并且機組已經過了240考核關,安全性能得到了驗證。”
可以說,高標準的硬件配置與專業的技術人員,做到風場安全運行萬事俱備,那么在當前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加持下,風場又將面臨何種發展路徑?